菊花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菊花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文章插图

1.菊花斑点病
有黑斑病、褐斑病、轮斑病等, 都是由真菌寄生引起的 。 通常在高湿雨季的7月中旬出现, 尤其是连日阴雨闷热、积水久湿、昼夜温差大时容易较大面积发病, 其中发病最多的是褐斑病 。 起初在茎基部的叶片上出现暗褐色小斑点, 逐渐扩大增多, 变成直径3~10毫米的圆形黑斑, 终致全叶干枯 。 病原体在土壤中长期潜伏, 随雨水或喷灌溅落到叶片上, 叶片水湿连续5小时, 随即发病向上蔓延 。
防治方法:①加强栽培管理 。 植株营养生殖其间施用氮、磷、钾复合肥, 防止植株徒长, 加强通风、透光, 盆与盆之间不要放得过密, 浇水时尽量避免淋湿下部脚叶 。 ②菊花栽培场所、生长期间或冬春季节及时清除病叶并集中烧毁, 以减少病源 。 ③药剂防治 。 8~10月份, 每隔10天左右喷一次65%代森锌600倍液保护叶片 。 病害发生后, 选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 也可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 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三四次, 效果较好 。
2.菊花枯萎病
此病容易发生在雨水多的七八月份, 病菌在土壤内存活传播, 植株受害后, 病菌分泌有毒物质, 破坏组织细胞和堵塞导管, 使水分供应受阻, 很快萎蔫枯死 。
防治方法:①盆土消毒 。 用40倍福尔马林溶液或其他药剂(如高锰酸钾)消毒 。 ②合理施肥和浇水 。 肥要充分腐熟, 并注意增施磷、钾肥 。 浇水要见干见湿, 并做好排水工作 。 ③注意隔离 。 重病植株应立即拔除, 远离健康植株并烧毁, 轻病植株可用50%多菌灵直接浇灌根际周围土壤, 连续数次 。
3.菊花锈病
有黑锈病、白锈病、褐锈病等, 都是由病菌孢子传染的, 天气湿润时容易发病 。 最早在7月初出现, 而9月发病严重 。 其中黑锈病是危害较普遍的一种, 开始时叶片表面出现苍白色的小斑点, 逐渐膨大呈圆形突起, 不久叶背表皮破裂生出成堆的橙黄色粉末, 随风飞散大面积传染 。 随后叶片上生出暗黑色椭圆形斑点, 叶背表皮破裂后又生出黑色粉末, 严重时自下而上全株染病, 导致叶片干枯 。
防治方法:除注意土壤消毒外, 在高温、潮湿时期喷洒托布津或多菌灵, 也可在发病期间, 喷25%粉锈宁湿粉剂1500倍液, 能较好地控制该病的发生 。
4.菊花白粉病
真菌传染发病 。 8~9月到入冬, 在湿度大、光照弱、通风不良、昼夜温差在10℃左右时最易感染发病 。 灰白色菌丝着生在上部嫩枝新叶背面和花蕾上, 形成一层粉霜, 使花、叶变形, 严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和观赏效果 。
防治方法:8月上中旬喷洒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 每半个月一次, 连喷3至4次 。
5.菊花病毒病
病毒是一类微小的寄生物, 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 菊花受病毒侵染, 顶梢和嫩叶蜷缩内抱, 中上部叶片出现明暗不一的淡黄斑块, 俗称花叶病 。 植株表现矮小, 根系长势衰弱, 叶片、花朵畸形, 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和观赏效果并遗传 。 病毒只在活的花卉细胞内繁衍, 通过昆虫(主要是刺吸式口器昆虫, 如蚜虫、蓟马、红蜘蛛等)、嫁接、机械损伤等途径传播 。
防治方法:①选留健壮、无毒的脚芽和顶梢育苗 。 ②清除杂草和病株, 减少侵染源, 消灭传病介体, 如昆虫、线虫真菌等 。 ③选择优化的栽培管理条件, 保持植物生育健壮 。
6.菊花线虫病
线虫是一类微小的低等动物 。 寄生在花卉上的主要有南方根结线虫和北方根结线虫, 其次是花生根结线虫 。 由于植物受害症状与一般病害症状很相似, 故常称为线虫病 。 被线虫侵染的植株根部常发生大小不等的肿瘤状物, 内含白色发亮的粒状物, 即是线虫的虫体 。 其幼虫及雄虫、雌虫呈球形 。 植株受害后, 长势衰弱, 往往形成“小老苗”, 叶片发黄、花朵变小, 甚至茎基芽点畸形, 封顶缩头, 逐渐枯萎 。 线虫可通过带病植株经灌溉、施肥、农具、土壤等途径传播 。 所以要严格检疫, 防其传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