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功时头胀、头痛、头紧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初学气功时肠鸣作响、排气增多?

【练功时头胀、头痛、头紧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初学气功时肠鸣作响、排气增多?】为什么初学时肠鸣作响、排气增多?
初学气功的人, 尤其是集体练功时, 经常可以听到练功人的腹部不时出现较响的肠鸣音, 甚至从肛门排气的声音也此起彼伏 。 这是一种正常的练功效应 。 这种情况是因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引起的 。
神经生理学告诉我们, 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机构总称为植物神经系统 。 也有人根据内脏活动一般不直接受大脑主观意识的支配, 而称之为自主神经系统 。 植物神经系统又可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 除个别器官外, 多数器官内脏是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神经支配 。 胃肠就是较典型的接受双重神经支配的内脏 。 一般情况下, 当交感神经兴奋时, 可引起胃肠平滑肌抑制, 收缩力减低, 使胃肠活动减弱 。 相反, 副交感神经兴奋, 则可兴奋胃肠平滑肌, 使其收缩力增强, 造成胃肠活动增强 。
实验研究表明, 当练功进到入静状态后, 可出现一系列内脏功能活动的变化, 例如心率减慢, 血压降低, 唾液和泪液分泌量增加, 胃肠道活动增强等 。 这些内脏活动的变化都是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 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的结果 。 也就是说, 气功锻炼直接影响了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 具体表现在消化系统为胃肠道平滑肌收缩有力, 活动增强 。 胃肠道功能的这种变化具有推动食物和肠腔积气的下行的作用, 就造成初学气功时, 腹部不时出现较响的肠鸣音, 以及从肛门排气增多的情况 。 这种情况随着的熟练和胃肠功能的协调会逐渐减弱消失 。
初学气功时肠鸣排气增多的情况, 在中医认为肝郁气滞的患者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 。 怒气伤肝, 使肝失疏泄, 导致气郁、气滞等气机失调病变, 出现胸胁腹胀痛等症状 。 从神经生理学看, 当生气或情绪激动时, 直接引起交感神经兴奋, 在消化系统可造成胃肠运动减弱, 消化吸收降低以及肠腔积气, 出现胀痛的症状 。 当患者学练气功进到入静状态时, 因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 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功能活动被调整最大的就是功能处于失调状态的胃肠道 。 通过胃肠活动由弱变强, 消化吸收功能提高, 以及肠腔积气的排出, 肝郁气滞的病症随之消失 。 由此可见, 引起的肠鸣排气反应, 不仅是调整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的过程, 也是中医所论述的开郁导滞, 调畅气机的过程 。
实际练功中, 个别人拘于面子, 该排气时不好意思排出, 常可引起腹胀、腹痛的不良反应, 有碍练功深入 。 对此应有正确认识, 不必过虑 。 亦可选择家中或其它完全可以放开的环境, 使之自然 。

练功时头胀、头痛、头紧是怎么回事?
实践证明, 锻炼的一个突出作用就是消除心理紧张, 促进疲劳的消失, 使人在短时间的锻炼后就会出现神清意爽、头脑轻松的感觉 。 然而少数人在学练气功后, 表现为不仅没有消除疲劳, 反而出现头胀、头痛、头紧等许多头部不适的感觉 。 个别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以至引起持续的头部不适感, 形成气功出偏 。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
1、复杂不熟练 。 气功功法多种多样, 有静有动, 有易有难, 有简有繁 。 特别是某些有多节套路的动功, 不仅要求学功者学会各套路的繁杂动作、姿势, 而且还必须在做每一节动作时按要求配合呼吸和意念, 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 是一件较难做到的事情 。 往往是想起这节动作, 忘了下节动作;做准了动作, 配错了呼吸;呼吸和动作配合协调了, 又没达到对意念的要求等等, 使初学者应接不暇 。 这不仅起不到解除心理负担的作用, 反而格外增加了心理紧张, 从而出现练功时头痛、头胀、头紧的不适反应 。 对待这种情况的措施有两条: 一是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与所选择的功法是否统一 。 如果学习气功的目的单纯是为了健身或治病, 那么, 不必追求姿势动作的复杂, 以及在复杂动作基础上的呼吸意念配合, 只要选择一种实用而简便易学的功法, 如动作易学、自然呼吸、意念单一的功法, 就可有效地达到学功的目的 。 这样就实现了目的与方法的统一 。 反之, 目的单纯, 但选择了复杂的功法, 目的与方法不统一, 就应毫不犹豫地放弃复杂功法, 改学简便功法 。 这里须强调的是, 功法简单并不意味着效果不大, 恰恰相反, 越简单的方法越容易使人意念单一, 更好地实现入静状态 。 二是对那些已经具备了一些气功基础, 但是还想增加一些功法难度和趣味性的人, 在学练复杂动功时, 初期出现顾此失彼而引起头部不适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只要坚持锻炼, 使动作越来越熟, 动作、呼吸和意念配合越来越协调, 头部不适感就会消失而出现新的舒适的感受 。 2、不适当地意守上窍 。 练功要领之一是上虚下实, 要求练功人在意念的运用上保持下体占七分, 上体占三分 。 这样可使下体感觉充实, 而头部保持虚灵 。 但是有的学功人对此处理不当, 使意念集中在上部, 尤其是个别功法教人意守鼻尖、印堂、百会等上部穴区, 引气上行, 这必然出现头胀、头痛、头紧等不舒服感觉 。 严重者甚至不适感持续存在, 变为练功偏差 。 对此, 初学气功者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 除胃下垂、长期腹泻、脱肛等中气下陷患者外, 一律不要轻易意守上窍 。 一旦意守上窍出现不适, 应立即改为意守下丹田或两脚心涌泉穴来进行纠正 。 不见好转者, 立即请教有经验者、专业气功工作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