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空城计的主人公是谁,真实三国历史空城计是谁


空城计的主人公是谁? 空城计
虚者虚之 , 疑中生疑①;刚柔之际② , 奇而复奇 。

【注释】①虚者虚之 , 疑中生疑:第一个“虚”为名词 , 意为空虚的 , 第二个“虚”为动词 , 使动 , 意为让它空虚 。 全句意:空虚的就让它空虚 , 使他在疑惑中更加产生疑惑 。

②刚柔之际:语出《易经.解》卦 。 解 , 卦名 。 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震上) 。 上卦为震为雷 , 下卦为坎为雨 。 雷雨交加 , 荡涤宇内 , 万象更新 , 万物萌生 , 故卦名为解 。 解 , 险难解除 , 物情舒缓 。 本卦初六.《象》辞“刚柔之际 , 义无咎也” , 是使刚与柔相互交会 , 没有灾难 。

此计运用此象理 , 是说敌我交会 , 相战 , 运用此计可产生奇妙而又奇妙的功效 。

【按语】虚虚实实 , 兵无常势 。 虚而示虚 , 诸葛而后 , 不乏其人 。 如吐蕃陷瓜州 , 王君焕死 , 河西恼惧 。 以张守圭为瓜州刺史 , 领余众 , 方复筑州城 。 版干裁立 , 敌又暴至 。 略无守御之具 。 城中相顾失色 , 莫有斗志 。 守圭日:“徒众我寡 , 又疮痍之后 , 不可以矢石相持 , 须以权道制之 。 ”乃于城上 , 置酒作乐 , 以会将士 。 敌疑城中有备 , 不敢攻而退 。 又如齐祖廷为北徐州刺史 , 至州 , 会有陈寇 , 百姓多反 。 廷不关城门 。 守陴者 , 皆令下城 , 静座街巷 , 禁断行人鸡犬 。 贼无所见闻 , 不测所以 , 或疑人走城空 , 不设警备 。 廷复令大叫 , 鼓噪聒天 , 贼大惊 , 顿时走散 。

【解析】这则按语又讲了两个故事 。 张守圭接替战死的王君焕 , 正在修筑城墙 , 敌兵又突然来袭 。 城里没有任何守御的设备 , 大家惊慌失措 。 守圭说:“敌众我寡 , 又处在城池刚刚破坏之后 , 光用石头和弓箭是不对退敌的 , 应该用计谋 。 ”他让将士们和他一道 , 坐在城上 , 饮酒奏乐 , 若无其事 。 敌人怀疑城中有备 , 只有退兵 。 齐祖铤也用近似的方法退兵 , 他的做法比张守圭又多一招:等贼兵以为人走城空 , 不设警备时 , 突然命士兵大声叫唤 , 更将贼兵搞得胡里胡涂 , 只得退兵 。

虚虚实实 , 兵无常势 , 变化无穷 。 在敌乘我虚之时 , 当展开心理战 。 一定要充分掌握对方主帅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 切切不可轻易出此险招 。 况且 , 此计多数情况下 , 只能当作缓兵之计 , 还得防止敌人卷土重来 。 所以还必须有实力与敌方对抗 , 要救危局 , 还是要凭真正实力 。

【探源】空城计 , 这是一种心理战术 。 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 , 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 , 就是所谓“虚者虚之” 。 敌方产生怀疑 , 更会犹豫不前 , 就是所谓“疑中生疑” 。 敌人怕城内有埋伏 , 怕陷进埋伏圈内 。 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 。 使用此计的关键 , 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 。 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 , 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 。 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 , 其实 , 早在春秋时期 , 就出现过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 。

春秋时期 , 楚国的令尹(宰相)公子元 , 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 , 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 。 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 , 文夫人却无动于衷 。 于是他想建立功业 , 显显自己的能耐 , 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

公元前666年 , 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 , 洁浩荡荡 , 攻打郑国 。 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 , 直逼郑国国都 。 郑国国力较弱 , 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 , 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

郑国危在旦夕 , 群臣慌乱 , 有的主张纳款请和 , 有的主张拼一死战 , 有的主张固守待援 。 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 。 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 。 固守待援 , 倒是可取的方案 。 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 , 而今有难 , 齐国会出兵相助 。 只是空谈固守 , 恐怕也难守住 。 公子元伐郑 , 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 。 他—定急于求成 , 又特别害怕失败 。 我有一计 , 可退楚军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