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了多年“心衰” 竟然是心绞痛

本文转自:北青网
治了多年“心衰” 竟然是心绞痛
老人医治多年的“心衰”, 钱没少花, 罪没少受, 病没见好 。 医院一检查, 心衰“变”心绞痛, 又是怎么回事?这两种“心病”到底有什么异同点?听听医生怎么说 。
案例回放
“大夫, 我是心衰”
这位患者70岁, 女性, 来医院的时候坐着轮椅, 从轮椅上下来, 再躺到床上整个人就大口喘气, 状态很不好 。 老人说自己平路走两三百米就胸口憋闷, 过大概七八分钟, 就能缓过来, 再活动还会出现 。 家属告诉我们说, 这是老毛病了, 这么多年一直接受心衰治疗, 但始终没有改善, 生活质量很差, 爬三层楼就胸闷憋气 。
我们随即安排了这位患者住院 。
原则上, 医生治疗一位患者, 首先要详细了解病史, 再根据患者的讲述, 寻找线索和方向, 往下选择检查手段、治疗手段和方法, 而不能根据患者或家属的一句“是心衰”, 想当然地制订治疗方案 。
所以, 老人家属口中的“多年心衰”, 还需要证实 。
多年的“心衰”治了个寂寞
患者心脏到底出了什么毛病, 怎么证实?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分析病史, 第二结合相关检查数据综合判断 。
从病史来看, 患者既往没有慢性的肺病, 没有慢性的、严重的心肌梗死, 心肌炎或心肌病;从检查结果来看, 通过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常用的心力衰竭的指标, 并没有发现明显异常, 超声心动图也没有看到明显的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 证据不足, 该患者不能诊断为心衰 。 从前诊断有误 。
再结合症状特点综合判断, 这位患者并不是心力衰竭, 而是劳力性加自发性的心绞痛 。 至此, 对这位患者才做出明确的诊断 。
方向对了, 接下来的治疗就明确了 。 我们给她安排了冠脉造影, 造影发现老人三支冠脉都有病变 。 其最严重的地方在前降支, 估计狭窄约80%, 从整体看, 这支血管管腔的全程都比较狭窄 。
图像再次确定, 这位70岁老年女性的病, 是既有劳力性心绞痛也有自发性心绞痛的混合型心绞痛患者, 而不是心衰 。
心衰or心绞痛为何会傻傻分不清
为什么会把心绞痛误认为是心衰?确实, 心绞痛和心衰会有一些相似之处, 有的时候会被混淆 。 比如二者都可能会因为劳力诱发呼吸困难的症状, 休息后能够缓解 。 轻体力活动出现轻度的呼吸困难, 重体力活动出现重度的呼吸困难 。 甚至有的时候服用一些心脏的药物, 比如速效救心丸, 都能够缓解 。
这位老年女性过去几年里被误诊为心衰, 前后治疗耗费了很多人力物力, 自己还受苦, 病也没治好, 我们作为医生回过头来复盘这个案例时, 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 。
时间和体位两个细节辨病因
既然心衰和心绞痛有很多相似之处, 甚至容易造成误诊, 那么仔细区分二者之间的差别, 就是心血管医生需要提起注意的了 。
第一, 恢复时间的差别 。 心力衰竭导致的呼吸困难、憋气, 虽然劳力能够诱发, 但是它恢复时间比较长, 多在半小时以上, 甚至更长的时间, 10分钟以内能够通过休息缓解者, 实属罕见;而心绞痛导致的呼吸困难憋闷, 恢复时间较快, 85%以上的人都可以在10分钟内缓解 。
【治了多年“心衰” 竟然是心绞痛】第二, 体位的区别, 就是姿势 。 心力衰竭——主要指左侧心力衰竭——跟体位有明显的关系:如果是平卧位, 就是平躺, 症状会加重, 坐起来能减轻;而心绞痛引发的症状往往跟体位的关系不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