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患者如何康复,85岁老人得脑梗能活多久


脑梗如何康复? 5招让你的康复训练事半功倍

1、不适当的关节被动活动训练导致关节损伤
肢体各关节被动活动是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措施之一 , 其原则是不能超越关节本身的正常活动范围 。 一旦超过这个范围 , 不仅会引起疼痛 , 而且还会导致韧带断裂、关节腔内出血 。 长期下去则可发展为慢性炎症 , 甚至造成关节囊肥厚、短缩 , 关节挛缩 , 给康复治疗带来更大困难 。

2、康复方法的错误可导致偏瘫患者原有的异常运动模式加强
例如 , 当偏瘫患者患侧肢体的运动模式尚处于联动运动阶段时 , 上肢屈曲牵拉及下肢直腿抬高的训练均会增强异常运动模式 , 抑制随意运动及正常运动模式的出现 。

3、不恰当的刺激会使患侧肌张力增高
在脑梗塞患者恢复过程中的某个阶段会出现肌张力增高 , 但肌张力过度增高会阻碍随意运动的出现 。 此时 , 任何增强肌张力的刺激都是有害的 。 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 , 在这一阶段如果不按照促进正常运动模式及反射、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反射的原则 , 给予针刺刺激、电刺激和按摩 , 肌张力就会增强 , 影响功能的进一步恢复 。

4、过早的步行训练可导致膝关节过伸和棒状划圈步态
下肢瘫痪的脑梗塞患者如果要进行步行训练 , 必须具备独立坐、独立站、重心在患侧下肢时的站立以及具有分离运动出现的条件 。 也就是说必须按照从坐起→站立→行走这一顺序进行训练 。 在患者尚无独立站立能力时 , 就强行扶着患者练习“走路” 。 这样不仅达不到目的 , 反而会出现膝关节过伸 , 加重“划圈”步态的模式 。

5、用肌力训练代替运动控制和协调的训练常使异常运动模式加强
中枢神经性瘫痪是复杂的运动控制和协调及精细技巧等功能的丧失 , 是一组肌肉的功能障碍 , 而不是周围神经性瘫痪的一块或两块肌肉受累 。 所以 , 偏瘫患者只是训练患侧肢体的肌力不能从根本上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

脑梗塞怎么恢复? 一、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 。 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 。 脑血管病患者约有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 , 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 , 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 。 在脑血管病卧床期 , 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 , 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 。 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 , 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 , 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
二、作业疗法:是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来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 , 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 , 提高生活质量 , 是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 。 它主要包括机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认知和知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训练、自助具的选择制作、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指导、开具轮椅处方等等 。 它和运动疗法的理论原则是相同的 , 所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肢体需要的运动设计成一项作业 。
脑梗后如何康复训练? 一、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 。 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 。 脑血管病患者约有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 , 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 , 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 。 在脑血管病卧床期 , 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 , 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 。 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 , 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 , 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