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相遇,才会明白相遇的意义

相遇就是相遇 。
只有相遇 , 才会明白相遇的意义 。
嗨 , 你在这里 。
嗨 , 你也在这里 。
一切尽在不言中 。
不言中的一切 , 只有相遇的双方才懂 。
陈师道在《菩萨蛮》中 , 描述了一次相遇 。
有意思的是 , 陈师道所描述的相遇 , 和绝大多数人能想到的场景 , 并不那么相同:
清词丽句前朝曲 , 使君借与灯前读 。 读罢已三更 , 寒窗雨打声 。
应怜诗客老 , 要使情怀好 。 犹有解歌人 , 尊前未得听 。
只有相遇,才会明白相遇的意义
一、灯前
我们并不能确切地知道陈师道所读的作品是什么 。
从“清词丽句前朝曲”中 , 能够得到的信息只有两点:
其一是陈师道所读的作品大概是诗词歌赋类 , 其二是奔涌出清词丽句的作者 , 和陈师道并非同时代的人 , 而是生活在“前朝” 。
仅凭这两点 , 既无法分辨出作品 , 更无法考究出作者 。
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陈师道这首《菩萨蛮》的解读 。
【只有相遇,才会明白相遇的意义】或者毋宁说 , 陈师道想要读者留意的 , 并非他读的是谁的作品 , 以及 , 具体是哪一首作品 。
他真正希望读者关注的 , 是他读这作品时的感受 。
使君借与灯前读 。
灯前 , 可以谈心 , 可以怡情 , 也可以静静地阅读 , 沉入作品中的世界 。
灯火摇曳 , 似在低语 。
静享一个人的时光 , 不 , 确切地说是静享一个人与一首词作的时光 。
真是好时候 。
读罢已三更 , 寒窗雨打声 。
有人说寒窗雨打声一语双关 , 既表明了室外的实景 , 也写出了作者的心境 。
甚至是陈师道所读作品给他营造的一种特殊氛围与感受 。
因此 , 其可能为真 , 也可能不为真 。
不过 , 实际情况可能并没有如上所述的那般复杂 。
寒窗雨打声 , 所表述的无非是陈师道作为一名读者 , 不知不觉沉入到作品世界 。
这一沉 , 便不觉时光流逝 , 转眼便是三更 。
这一沉 , 便不察屋外风雨 , 读罢方声声入耳 。
如上所述种种 , 到底是哪种情况 , 其实并不重要 。
陈师道想要告诉读者的 , 是他作为一名读者 , 在前朝曲的清词丽句中 , 所体悟到的巨大魅力 。
如此明丽 , 如此清寂 , 如此深沉 , 又如此自然 。
只有相遇,才会明白相遇的意义
二、尊前
与一首诗相遇 , 就是与一个人相遇 。
不是相逢 , 胜似相逢 。
应怜诗客老 , 要使情怀好 。
有人认为这里的诗客是指正在阅读作品的陈师道 。
作者读到清词丽句 , 感慨万分 , 并将焦点自然而然地转移到自己身上 , 描述其眼下衰老的实情 。
不过 , 诗作的解读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可能 。
陈师道当然有焦点转移 , 却并未转移焦点至自身 。
他只是将视线从对作品的关注 , 转移到对创作者的关注 。
所以 , 这里的诗客 , 不是他自己 , 而是前述“清词丽句”的创作者 。
创作不易 , 创作好的作品 , 更不易 。
天时 , 地利 , 人和 , 要多少因素叠加在一起 , 要多少因素神奇地相遇 , 才会成就一首佳作?
只有创作者自己才会懂得 。
应怜诗客老 , 因此不再是普普通通的焦点转移 , 而是一个创作者 , 对另一个创作者的关注 。
是创作者与创作者之间的惺惺相惜 。
忧伤 , 彷徨 , 煎熬 。
原来并不是独属某个人的经历 , 恍惚间 , 竟然一切似曾相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