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的由来和传统文化及精神内涵 饺子的寓意和象征

【饺子的由来和传统文化及精神内涵 饺子的寓意和象征】

饺子的由来和传统文化及精神内涵 饺子的寓意和象征

文章插图
吃饺子的风俗
饺子,是将面团揉搓成圆条,分切成一个个小面子,擀成圆形 的薄面皮,再将肉末、蔬菜及佐料搅拌成的馅, 放置在面皮上,包成一定形状,然后放进烧开水的锅里煮熟 。 人们常常蘸着酱油、醋和蒜泥一起吃,吃起来鲜香可口 。 除夕之夜包的、新年交岁时吃的饺子,被称为“更岁饺子”,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饺子的形状并不固定:最常见的是弯月状饺子,它形似元 宝,用以“恭贺新年,预祝发财”;柿子或棉桃形的饺子,是人们分别借助这两种食物的字音和形状,来祈求“事事如意”,至于捏成玉米、麦穗、羊、鸡等形状,则是寓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 如果最后馅少,而面有多余时,便把面擀成厚皮,内夹少许肉馅,捏成车轮状,以象征“滚滚向前,年年顺利” 。
过年吃饺子的来历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 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 。 饺子的制作原料营养素种类齐全,蒸煮法保证营养较少流失,并且符合中国色香味饮食文化的涵 。
古代人吃饺子吗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 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 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 。 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 。
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 。 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 。 ”
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 。 “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 。 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