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过年习俗

【河北过年习俗】
扔愁帽、荡秋千、放灯、熬粥、祭祖等 。
1、扔愁帽: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静之时进行 。各家和户的大人、孩子 , 临睡前 , 都把头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 , 悄悄扔到大街上 。第二天 , 打扫街道时 , 再清扫到墙旮旯里 , 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灵火”时烧掉 。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 , 迎来一年的新喜 。
2、荡秋千:时节自正月初十搭秋千架开始 , 荡秋千的高潮却是在正月 十四、十五两日 。每逢元霄佳节前后 , 邯郸西部一带的百 姓便家家产户搭起秋千架 , 老老少少的人们与青壮年人一 同荡秋千 。至此时 , 每个村镇还将自行或与相邻村镇举行 荡秋千比赛 , 这个习俗倒颇有些象朝鲜民族的习俗 。
3、熬粥:腊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户户均要熬粥 , 称腊八粥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 , 家家户户要扫庭院 , 这一天被称为"过小年" , 一般家家都要摆酒宴 , 祭灶王爷 。大年初一互相拜年 , 共欢同乐 , 初二请姑爷、姑娘回门、初三会亲家 , 初四会朋友 , 初五春节高潮结束 。正月十五上元节 , 也称元宵节 , 人们耍龙灯、舞秧歌、踩高跷、玩狮子、昼夜尽欢 。
4、放灯: 衡水北部的深州、武强、安平三县 , 元宵节都有“放灯”的习俗 ,  在深州 , 正月十五俗称“小年” 。旧时 , 这一天各家各户要张灯结彩 ,  中午吃馒头、肉菜 , 放鞭炮 。人们互相宴饮 , 夜不为禁 。这天晚上 ,  人们用黄米面做成灯盏 , 用麦莛作灯捻 , 蘸食用油点着 , 散放在屋内 屋外的角角落落有人把灯在自己或其他亲属的头顶、四肢放一放 , 据 说可以消灾祈福 , 这叫“散灯”或“祭灯” , 也叫“十五的神灯 正月十六 , 人们步行到寺庙上香或游玩 , 叫“散百病妇女在这一 天回娘家 , 中午一般吃饺子晚上用锯末、香头做成灯放在屋旁、路边、 水坑边 , 叫“放灯” , 也有“十六的鬼灯”之说 安平民间 , 正月十五又名“灯节” , 也叫“过十五”或“过小年 中午吃肉菜 , 晚上挂红灯笼 , 放鞭炮年画“放灯” 年画“放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