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皮条

山皮条《中药大辞典》:山皮条拼音Shān Pí Tiáo
别名金雀花(《贵州药植目录》) 。
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豆科植物四川木蓝的根或全株 。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
【山皮条】原形态小灌木,高1米 。幼枝密生白色伏贴毛,后即无毛 。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2.2~4.6厘米,小叶7~11枚;小叶对生,椭圆形至倒卵形,长5~12毫米,阔4~8毫米,先端钝圆或凹入,有小突尖,基部钝圆或楔形,全缘,两面具白色伏贴毛;小叶柄甚短 。总状花序腋生,长5厘米;花蝶形,红色 。荚果细长 。花期初夏 。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荒地 。分布四川、云南、贵州 。
性味《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根:辛苦涩,微温 。"
功能主治①《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根:宽中理气,解郁,除疮毒 。治肚腹冷痛,胸膈气胀,痨热,疮毒 。"
②《贵州药植目录》:"全株:止咳,利尿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外用:研末调敷 。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山皮条拼音Shān Pí Tiáo
英文名Root of Szechwan Indigo
别名金雀花
出处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四川木兰的根或地上部分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ndigofera szechuensis Craib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 。
原形态四川木兰 小灌木,高约2.5m 。茎直立,幼枝密被白色伏贴丁字毛,不久即脱落无毛 。叶互生;叶柄长5-15mm;托叶披针形,长达2.5mm;奇数羽状复叶长10cm;小叶9-13片,叶片椭圆形至倒卵形,长5-12mm,宽4-8mm,先端钝圆或凹入,有小短洒,基部钝圆或楔形,两面被白色丁字毛 。总状花序腋生,长达10cm,有花约30朵;花萼钟形,5齿裂;蝶形花冠红色,长约9.5mm;雄蕊10,二体;子房无毛 。荚果粟褐色,长达4cm,内有种子数颗 。花期5-6月,果期7-10月 。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0-3500m处的山地荒野草丛中 。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
性味辛;苦;微温
归经肝;胃;肺经
功能主治理气宽中;清热解毒 。主胃脘痛;肚腹冷痛;胸膈胀满;肺痨发热;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
各家论述1.《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根:宽中理气,解郁,除疮毒 。治肚腹冷痛,胸膈气胀,痨热,疮毒 。2.《贵州药植目录》:全株:止咳,利尿 。
摘录《中华本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