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事七计指什么,《孙子兵法》中“五事”“七计”的内容是什么?

五事七计指什么

五事七计指什么,《孙子兵法》中“五事”“七计”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插图
五事七计是指《孙子兵法》提出的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 。“五事”即“道、天、地、将、法” 。“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五事七计以“道”为首 。孙子认为:“道者 , 令民与上同意者也 。”也就是说 , 战争的胜利 , 首先要取得人民的拥护 。对于战争 , 必须根据交战双方的这些基本因素进行对比研究 , “经之以五事 ,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 有了胜利的把握 , 才能够兴兵作战 。
《孙子兵法》中“五事”“七计”的内容是什么?孙子曰:兵者 , 国之大事 , 生死之地 , 存亡之道 , 不可不察也 。
注释:
兵:兵士、兵器、军队、军事 。这里指军事 。
地:土地、地方、地域、地形 。这里取地域的意国 , 引伸为领域 。
道:道理 。这里的的是根本道理 。
察:观察、考察、了解 。指考察 。
译文:
孙子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 , 是关系人民生死的领域 , 也是关系国家存亡的根本之道 , 因而是不可不深入加以考察的 。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 。这是第一篇《始计篇》的第一句 , 就是全书的第一句 , 讲述了军事对于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的极端重要性 , 明确指出它是关系人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头等大事 。
孙子兵法中的五事七计具体内容是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应该以五个方面的形势为纲 , 通过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 , 二是“天” , 三是“地” , 四是“将” , 五是“法” 。
出自《孙子兵法》
原文选段:
故经之以五事 , 校之以计 , 而索其情:一曰道 , 二曰天 , 三曰地 , 四曰将 , 五曰法 。道者 , 令民于上同意 , 可与之死 , 可与之生 , 而不危也;天者 , 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 , 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 , 智、信、仁、勇、严也;法者 , 曲制、官道、主用也 。
译文:
因此 , 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 , 七种情况的比较 , 得到详情 , 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
一是道 , 二是天 , 三是地 , 四是将 , 五是法 。道 , 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 , 意志统一 , 可以同生共死 , 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 , 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 , 指地势的高低 , 路程的远近 , 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 , 战场的广阔、狭窄 , 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
将 , 指将领足智多谋 , 赏罚有信 , 对部下真心关爱 , 勇敢果断 , 军纪严明 。法 , 指组织结构 , 责权划分 , 人员编制 , 管理制度 , 资源保障 , 物资调配 。
扩展资料:
成书过程:
【五事七计指什么,《孙子兵法》中“五事”“七计”的内容是什么?】孙武辗转到吴国时 , 适逢公子光政变 。吴光即位后 , 伍子胥听说其才能 , 向吴王推荐 。孙武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 , 获得重用 。
《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 , 图九卷” 。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着问答多篇 。晚至唐代 , 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 , 其中十三篇为上卷 , 还有中下二卷 。
注家杜牧认为 , 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子本人 , 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 , 是由孙武草创 , 后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
参考资料:
孙子兵法中的五事七计中的五事是指什么?所谓“五事” , 是指五种直接影响到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 。一曰道 , 二曰天 , 三曰地 , 四曰将 , 五曰法 。道者 , 令民于上同意也 。故可与之死 , 可与之生而不诡也;天者 , 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 , 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 , 智、信、仁、勇、严也;法者 , 曲制、官道、主用也 。在这里 , 孙子只做了狭义的解释 , 而从广义上看 , 天、地、将也可以解释为政治气候、所占资源、人才的类型数量和组织方式等等大的范畴 。既天时、地利、人和 。
孙子兵法中提到的五事是指所谓“五事” , 就是“道”、“天”、“地”、“将”、“法” , 孙子认为这是经天纬地、决定战争全局的五大战略要素 。
“道”指的是“令民与上同意” , 即上下同心 , 包括君主与臣民同心、将帅与士卒同心、上级与下级同心 。如果政令符合民心 , 那么将士上下一心 , 死生同致绝不畏惧危亡 。
“天”指的是昼夜、寒暑、晴雨、四季更替的天候情况 , 是为天时 , 用兵应当考虑到天时的因素 。
“地”指的是地形条件 , 有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之分 , 根据地形决定采取相应的战争策略 。
“将” , 将就是人 , 是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人 。只有求到了良将 , 才有打胜仗的可能性 。“智、信、仁、勇、严”是对将领的考察 , “智能发谋 , 信能赏罚 , 仁能附众 , 勇能果断 , 严能立威 。”只有五德俱备才可以为将 。
“法”是法令制度、将帅职责和军需物资的管理使用 , 这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方面 。要通过对敌我双方多方面情况加以考察分析 , 并据此进行比较 , 从而来预测到战争的胜负 。
五事七计指什么,《孙子兵法》中“五事”“七计”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始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 , 讲的是庙算 , 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 , 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 , 并制订作战计划 。故经之以五事 ,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 , 二曰天 , 三曰地 , 四曰将 , 五曰法 。
《计篇》作为首篇 ,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孙子杰出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 , 它主要论述了战争指导者如何在战前正确筹划战争全局以及在战争过程中怎样指挥作战的问题 。
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军队的胜败和民众的安危 , 所以一定要高度的重视 。展开军事行动 , 首先要周密分析 , 只有全面比较敌我形势 , 才能制定符合实际的战略战术 , 不打无准备之仗 , 不打无把握之仗 。
《孙子兵法》总共十三篇 , 五千多个字 , 主要讲述的是行军打仗的谋略 。篇名分别是: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军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
《作战篇》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 。
《谋攻篇》是以智谋攻城 , 即不专用武力 , 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
《军形篇》、《军势篇》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 , 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 , 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
《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 , 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 , 最后以多胜少 。
《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 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
《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
《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
《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
《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
《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 。
《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