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小气功九法 太乙混元内功七字诀

按:太乙混元内功修持 , 它是以后天返先天为宗旨 , 要达到古人所说的“人天同易、天人合一”的修持境界 , 要达到这一目的 , 要求修持者由内到外达到统一合谐 , 这样才能使身体内的气机运化周身 , 而通达四梢 , 如果不能化掉后天之拙力和紧张的精神状态 , 则必将导致体内的气机流动受阻 , 而事倍功半 , 这就是在本功法的修持过程中七字诀要领所起到的作用 , 所以要求修持者在功法的修持中要深刻领会理解这七个字的内涵 , 并以此来指导修持实践 。
【简易小气功九法 太乙混元内功七字诀】七字诀:松、静、缓、柔、圆、虚、合 。
一.松: 松而不散、不用拙力 。
二.静: 以静御动、虽动犹静 。
三.缓: 缓如行云流水、而连绵不断 。
四.柔: 柔合舒展、节节贯通 。
五.圆: 圆合自然、不拘不僵 。
六.虚: 虚实分明、刚柔相济 。
七.合: 上下、左右、内外、及“神、形、意、气”相合 。
(1)松:松而不散、不用拙力 。
所谓的松 , 是要求修持者在精神意识上放松 , 而不是形体上的放松 , 所以叫“松而不散” 。 而形体上的放松将导致“松驰、松懈、松散” , 因此神气不能相抱 , 则六神无主 , 也就是社会上所说的松松松一场空 , 空的结果是把元气与病气一齐放掉 , 而传统的内功气化之修持 , 它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土壤 。 在传统文化中被誉为“众经之首”的《易经》 , 是传统文化的主干与灵魂 , 讲的是“阴阳变化之理 , 万物生化之机” , 古人讲:‘易’有“三易” , 即“简易、变易、不易” 。 三易之理贯穿在整个传统文化之中 。 所以武当传统功法修持也离不开三易之理 , 而把“松”字放在七字之首 , 它的目的意义不容忽视 ,

在理解了‘松’的内涵前提下 , 才能完成由“松至静”的转化 , 而进一步的去体会“静”的意义 , 在理解领会了“静”的含义后才能更好地加以运用 。 所谓的 “静” , 它不是单独狐立的存在 , 它是在初步修持中的一种境界 。 而静只是它的表面现象 , 它所孕含的勃勃生机 , 是宇宙自然之根本 , 万物生化之动力 , 修持者在静态中所产生的变化 , 既是古人所说的“无中生有、虚尽实生”的境界 。 所以说“以静御动” , 它孕含着易经上所说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哲理 。 而“动静相生、刚柔相济”之互化 , 既是易学中三易之变化 , 即由“简易至变易”的转化过程 , “虽动犹静” , 在动中求静 , 是指在修持中内外的协调 , 形与神相合 , 精神内守而神不外游 。 虽然肢体在运动 , 但内在的精神(思想意识)却如之不动 , 去细心地体察在修持过程中体内的气机变化 。 肢体所
产生的灵动自转是由境来统御 , 而境的产生是由静来作基础的 。 所以古人说“由静而入境”只此一径可走 , 无二法门 , 这里所说的境是指修持者在静态所产生的一点“灵光、灵动” 。
(3)柔:柔合舒展、节节贯通 。
柔是修持者在理解了“松、静”二字的内涵并指导修持实践的过程中 , 在修持者体内所产生的灵动 , 是由于修持者体内元气在不断充实聚结的前题下 , 必然产生“循经导脉、飞经走窍”等内在的气机运转 , 而“内导外形、如流水穿堤” , 以柔韧和合之力贯穿于整体运动之中 , 柔呈于表 , 内孕阳刚之力 , 在修持中阴阳二气的转化 , 正合内家拳法所讲的以柔克刚 , 四两拨千斤理论 , 内家拳法所说的柔也不是绝对的纯柔 , 而是柔于表面 , 刚在其中 , 是在柔中产出的真刚 , 在柔顺中一但封死了对方的招式 , 则给对方的感觉是坚硬不屈的 。 而内家拳法中所讲的“运气如九曲珠 , 无微不致 , 运劲如百炼钢 , 何坚不摧” , 所讲的就是刚与柔的转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