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金刚指功 八法拳法九转还阳功

本文所说八法拳是由清末少林技击传人、大同辛亥革命领导人、著名武术家李德懋(字官亭, 1879——1953)根据少林、形意、通背、劈挂、弹腿、炮捶、翻子、功力等拳种的精华而编创的一种实战性很强的拳术, 有拳、刀、枪、剑四路以及多种功法 。 主要流传在山西大同、运城和内蒙古河套一带 。 笔者从武术名家武世俊老师处学得此拳 。
在武术运动中, 功法练习是必修课 。 俗话说:“练拳不练功, 到老一场空” 。 功法不外乎内强外壮, 又有动静之分 。 所谓的“内强”, 指的是对内气的修炼;所谓的“外壮”, 指的是对皮肉、筋骨的锤炼 。 所谓的“动静”, 不过是练习的形式而已 。 总的来讲, 只有练到内外合一, 达到养生、健身、修身养性和技击的多重目的, 才是武术的最高境界, 这里不多赘述 。
八法拳的功法内外兼修, 但以锻炼阳刚之气和阳刚之力为主 。 包括丹田母功、技击桩功、九转还阳功、练头功、练拳功、练臂功、练爪功以及专门用于点穴的龟背一指金刚功等 。 不仅内容丰富, 而且形成了一个体系, 以丹田母功和技击桩功为核心, 着重精气神的锤炼, 通经导络, 达到“内练一口气”的目的 。 在此基础上强调“外练筋骨皮”, 锻炼身体外在的拳、指、臂、头部位(如练头功等)以及增强内力(九转还阳功) 。 同时有自己的发力练习 。 本文仅介绍八法拳的功法练习中的九转还阳功 。
九转还阳功是建立在丹田母功和技击桩功基础上的, 所以先介绍丹田母功和技击桩功 。
丹田母功
所谓“丹田养成护身宝, 万两黄金不与人”, 由此可见丹田对人体的重要 。 可以这样说, 丹田功是万功之母 。 古往今来凡是练功有成者, 都十分重视丹田功的修炼 。
丹田的位置, 说法不一 。 研究武术的学者们多倾向于“三丹”之说, 即上丹:两眉之间的印堂区域 。 中丹:两乳之间的膻中区域 。 下丹:脐下三寸区域 。 还有 “人身无处不丹田”之说, 也很有道理 。 我们通常说的丹田, 一般指的是下丹, 本文所说的丹田, 如果没有特别说明, 即指下丹(脐下三寸区域) 。
坐势 。 两脚自然开立, 坐在椅子上, 双手放在大腿上, 头正项直, 虚领顶劲, 含胸拔背, 双目微睁, 目视前方, 采用凹凸式呼吸法(吸气时肚子凹回, 呼气时肚子凸出), 鼻吸鼻呼, 舌抵上腭, 两齿轻扣, 意守丹田 。
站势 。 无极桩 。 两脚自然开立, 与肩同宽或比肩稍宽, 虚领顶劲, 含胸拔背, 肘坠腕塌, 十趾抓地, 食指上挑, 虎口撑圆, 舌抵上腭, 意守丹田 。
收功:左手轻摩住肚脐, 右手按住左手 。 以肚脐为中心, 顺时针旋转49圈, 然后再逆时针旋转49圈 。
要点和注意事项:
(1)呼吸要深、长、匀、细;身体各部位自然放松 。
(2)练功三个月内严禁性生活 。
技击桩
技击桩运气歌诀:
先人传下技击桩, 阴阳五行正本源 。
涌泉劳宫和百会, 天地精华汇入丹 。
闭气默运意念力, 顺水推舟带脉环 。
养就连绵元阳气, 提肛翻越尾闾山 。
沿督过门至夹脊, 三叉路口勿流连 。
左右逢源入劳宫, 上引头顶百会悬 。
搭起鹊桥任脉行, 三路精兵膻中含 。
呼出一口污浊气, 吐故纳新性命盘 。
姿势:两脚先自然开立, 与肩同宽, 然后左脚以脚后跟为轴外碾45度, 右脚向前进一步, 双手徐徐升起, 与肩同高, 舌抵上腭, 虚领顶劲, 含胸拔背, 十趾抓地, 虎口撑圆, 劳宫涵空, 食指上挑, 小指下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