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根的作用与功效,清热利尿的白茅根


白茅根的作用与功效,清热利尿的白茅根

文章插图
夏天又热又热 。这个时候要不要喝凉茶,但是又怕凉茶的苦味?在广东凉茶中,有一种香甜可口的茶方叫竹藤毛根水 。食谱很简单,就是竹藤(绿皮甘蔗)和茅根 。
茅根是中药中的白茅根 。虽然是药,但味道是甜的 。甜白茅根配甜竹藤,煮出来的凉茶味道香甜可口,是广东凉茶中的清流 。
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甜中药白茅根 。
白茅根的作用与功效,清热利尿的白茅根

文章插图
白茅根的历史记载
《诗经.卫风.硕人》曾写道:“手如柔簪,皮如凝脂,领如蛞蝓,齿如犀牛 。”
在这首古诗中,“簪”意为茅草的嫩缨,而“柔簪”意为少女的手指,就像白茅的缨,洁白柔软 。白茅是禾本科白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先开花,后期落叶 。在长出叶子之前,它们会取出带有浓密白毛的嫩花穗 。古人用一个特别美的词来形容它的柔软 。叶可织成蓑衣,根可食用或入药,即白茅根 。
白茅根的作用与功效,清热利尿的白茅根

文章插图
白茅根作为一种中药,最早发表于《神农本草经》年,被列为中品,因叶似矛,根为白而得名 。
《神农本草经》:“适用于疲劳损伤、补中益气、化瘀闭寒热、利小便 。”
《本草经集注》记载:“茅根,生于楚帝谷野,六月摘根 。”
103010:“荒野和平原无处不在 。”
《本草蒙签》:“停止吐血、伤寒、呼吸困难、水肿、黄疸和宿醉 。”
《本草纲目》:“白茅根性寒味甘,能清血热而不伤燥,不粘腻 。所以吐血吐血不用担心血瘀很重要 。减少火灾非常有效 。”
《本草正义》记载为:本品为野人们入药 。它耐旱 。多见于路边、山坡、草地,全国各地均有生产 。
可见,白茅根作为一种基层中药,自古以来就是野生的,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生产 。一般春秋季节挖,洗净,晒干,去掉须根和膜状叶鞘,捆成小捆 。本品呈长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稍有光泽,有纵向皱纹,结明显,稍有突起,结长短不等,质轻,质微脆,切面皮白,裂纹多,呈放射状排列,中心柱淡黄色,易从皮肤上剥落 。微嗅,微甜 。
【白茅根的作用与功效,清热利尿的白茅根】
白茅根的作用与功效,清热利尿的白茅根

文章插图
白茅根的药用价值
白茅根性甘性寒,归肺、胃、膀胱经 。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效 。临床上主要用于血热吐血、鼻出血、血尿、发热烦渴、肺热咳嗽、胃热呕吐、湿热黄疸、水肿少尿、淋热疼痛 。
白茅根与黄芪:白茅根配伍甘寒,利水通淋;黄芪是补气的重要药物 。擅长益气活血,用于治疗气虚引起的小便不利、四肢浮肿 。两药合用具有补气、利水、消肿的作用,用于治疗气虚水肿 。
白茅根与赤小豆配伍治疗黄疸性水肿 。
白茅根搭配蒲黄可以治疗热证血尿 。白茅根性甘性寒,擅长清热凉血止血;黄浦甘缓慢温和,不偏寒热 。入肝、心包之血,可止血化瘀,利水通淋 。两药合用具有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 。
《中华药海》 茅根饮,白茅根与木通、滑石、黄芩等药同用,清热通淋,治热淋涩痛 。
白茅根的作用与功效,清热利尿的白茅根

文章插图
注意:'s白茅根性寒,脾胃寒,不渴者不宜服 。
用法用量:汤,9 ~
片雪未下,到了次年春天,滴雨未落 。空气干燥,瘟疫蔓延 。于是很多人找张仲景来看病,而白茅根就是治瘟疫的良药 。没多久,白茅根就变成了缺货药物 。许多人知道李生那里有白茅根,就争相去抢购 。
李生看见是穷人来买药就半卖半送,如果是富人来买药就高价出售 。李生就这样大赚了一笔,不仅自己富了起来,还用赚来的一些钱救济穷苦百姓 。
李生后来请教张仲景,如何会未卜先知,预判会有瘟疫?原来他根据一冬无雪、气候干燥、百病杂生的现象,推测来年春天瘟疫定会流行 。而那荒郊野生的白茅根有清热利尿的功效,正是治瘟疫的良药 。
白茅根的食疗方
竹蔗茅根水
白茅根的作用与功效,清热利尿的白茅根

文章插图
材料:白茅根两把,竹蔗一条 。
做法:
把材料洗净,竹蔗斩成小段;茅根切开 。
把竹蔗和白茅根放入汤锅内,加清水,大火滚开,转小火大概60分钟,即可饮用 。
功效:清润解毒,清热利尿 。
竹蔗茅根腰果汤
白茅根的作用与功效,清热利尿的白茅根

文章插图
材料:
生腰果:有降压、益颜、延年益寿、利尿降温之功效 。有丰富的天然不饱和脂肪酸 。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
青皮蔗:有清热之效,能解肺热和肠胃热 。
红萝卜:可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解毒 。
荸荠:生津润肺、化痰利肠、通淋利尿、消痈解毒、凉血化湿、消食除胀 。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 。
做法:把所有汤料及几片姜洗干净之后,放进锅里,水高过汤料约5厘米,大火煮开之后就调小火再煮1-2小时即可 。
功效:清热利尿、解暑消积,特别适合煲给孩子喝,口味甘甜 。
此汤利用生腰果的丰富油脂,煲汤之后起到类似肉类的作用,汤中嘌呤含量低,与其他汤料协同,让汤液口感清润甘甜,是解暑佳品 。
不适宜人群:脾胃严重虚寒者 。■
【来源:本文内容综合自悦读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胡世云主任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