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入静法 浅谈丹道筑基——静定之感

众所周知,入定是入静的更深一层.从我个人经验来看,竟境之处,杂念全无,一呼一吸,与神相依.但静境最惧纷扰,微有风吹草动 , 便会被迫出境 , 甚至有惊功之危 。 定境却不同 , 能入定者 , 五识俱封 , 不知有天 , 不知有地 , 不知有你 , 不知有我 , 混混沌沌 , 昏昏噩噩 , 若非自己出定 , 不惧纷扰 , 不偎外惊 。 出定之初 , 不知自己身处何地 , 不知我是谁 , 我再做什么 而后 慢慢的 , 恢复感知识神得体……
入静与入定的区别主要是:入境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 只要认真练功都能达到 , 但入定却是一个没有定律的过程 , 只有在某些巧合下才能达到(当然 , 境界高的人似乎可以经常达到)因此 , 对于我们地境界的人来说 , 入静时可控的而入定是随机的 。
还有一点我自己的观点 , 我认为入定知识是没有办法感受真气的 。 佛家说:无我相 , 无人相无众生相 , 无寿者相 。 要比道家的:内观其心 , 心无其心 , 外观其形 , 形无其形 。 说得好 , 因为在入真定之时 , 识神让位  , 元神做主 , 或天知觉完全隐退 , 又怎么去关心与形呢?


入静 , 是修炼内功的第一关 , 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 。 随着入静程度的加深 , 功夫也在不断精进 。 入静也就是进入了我们平常所说的气功态 。 在这种状态中 , 练功者以一念代万念 , 浑浑沌沌 , 恍恍惚惚 , 没有区分 , 没有差别 。 道家称之为守一 , 佛家称之为入空 。
【道教入静法 浅谈丹道筑基——静定之感】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段活描述了这种状态:“道之为物 , 惟恍为惚 。 惚兮恍兮 , 其中有象 , 恍兮惚兮 , 其中有物 , ……”恍惚这两个字 , 非常有学问 , 历来许多学者都在解释它 。 南怀瑾先生认为:“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 , 我们姑且不用繁琐的训诂学来解释这两个字 , 单就字形 , 便可以看出恍是竖心旁加一个光字 , 惚是竖心旁加一个忽字 , 意谓心地光明 , 飘然自在 , 活活泼泼 , 根本不是颠三倒四 , 昏头昏脑 。 ”这里要注意两点 , 首先是入静的状态就是恍兮惚兮 , 没有区分 , 没有差别 , 也就是什么都不想 , 一切都放下 , 不需要任何逻辑思维 。 其次 , 在恍恍惚惚的状态中 , JL地自然光明 , 自然活活泼泼 , 这也就是说其中有象 , 其中有物 。 这种内景是练功到一定的程度 , 天地自然之气作用于人之内气的结果 。
??
入静的状态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它对身体机能进行非常有益的调理 , 以致阴阳平衡 , 经络疏通;更重要的是在入静状态下 , 气机才能发动 , 真气才能勃勃生发 。 人的下丹田就像一个熔炉 , 只有入静才能点起熊熊火焰:又像一个蒸锅 , 只有入静才能引起沸腾 。
??
对于初学者来说 , 达到入静的目标必须克服各种杂念 。 相传唐代一位得道的神仙吕洞宾曾说:“世言吾卖墨 , 飞剑取人头 。 吾闻哂之 。 实有三剑:一断烦恼 , 二断贪嗔 , 三断色欲 , 是吾之剑 。 ”他说的不是实有的刀剑 , 而是心剑、慧剑 , 意志和智慧的力量 。 在世俗的社会中 。 每个人难免不为各种烦恼、贪嗔、色欲所累 , 为七情六欲所苦 , 这就是种种的杂念 。 平常生活中不觉得 , 而一旦坐下宋闭上眼睛时 , 杂念就像奔腾的野马难以架驭 。 那么 , 修炼者就必须运用意志的力量 , 不断地排除杂念 , 最终驯服这匹野马 。 驯服这匹野马的过程也就是功夫长进的过程和身体健康的过程 。 许多修炼者慨叹入静之难 , 实际上这就说明他的心镜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灰尘 , 必须运用意志的力量去拭擦 , 用慧剑斩心魔 。 第二章清心法着重谈了清净身心的重要 , 读者可以参考 。

推荐阅读